【閱讀】「數學」怎麼幫你挑結婚時機?

詣周
5 min readJan 18, 2019

--

學好數學有什麼用?比如說,告訴你該什麼時候考慮結婚!

最近在看書時偶然看到一段很有趣的故事,節錄下來跟讀者一起分享。

從《決斷的演算:預測、分析與好決定的11堂邏輯課》一書中發現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數學」其實在我們長大成年的生活中,重要性大大地被忽略。

讀者印象中的「數學」可能仍停留在求學階段中,那些折磨人的考試當中;但這本書裡面介紹的「數學」,卻不是象牙塔中無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裝飾品,書本裡面實實在在地提供了「數學」怎麼幫助我們解決人生難題的案例!

//

生活中很多的事情與抉擇,是可以用數學演算法來解決的

比如說你想租房子,明明就已經看到了喜歡的房子,卻怕後面有更好的房子而決定暫時不租;但又怕了錯過了這間喜歡的,後面的房子要是再也沒有這麼好的條件該怎麼辦?

選擇想結婚的對象也是一樣的;現在這個交往對象已經不錯了,但如果接下來有更好的人、更適合的人出現該怎麼辦?

但要是我現在不把握身邊的這個人,萬一錯過了以後,再也沒有比他更好的人出現,我會不會就這麼孤老終生?或是隨便到時間了就找了個人娶了嫁了?

遇到上面這些抉擇的問題,與其渾渾噩噩的接受「命運的安排」,不如有點理性決策的精神而把它變成一個數學問題。我們可以這樣來設定這個問題的條件:

  1. 你隨機遇到各種對象,但只打算和一個人孤老終生(可以和很多人孤老終生嗎?)

2. 遇到一個對象,如果你選擇和他孤老終生,他就會答應你(真希望世界有這麼簡單…待會會加入告白成功率來做調整,目前先假設100%)

3. 如果你選擇錯過這個對象,他很快就會被別人追走,你沒有第二次機會(人生有時候不就是這樣嗎?不過待會我們會來討論「好馬吃回頭草」的情況)

4. 你應該給自己設定一個選擇交往對象的總數限額,或者一個時間期限,比如說幾歲前一定要結婚(當然有些人想要一輩子繼續玩下去就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內)

這當然與我們人生中選擇交往/結婚對象的方式不太一樣,但數學家需要這樣簡化問題,才能夠利用演算法的方式來給予建議。先提出結論,按照這樣的假設前提,數學家提出一個很重要的數字:37%。

//

觀察期與決策期的分野:37%

數學家的策略是,你必須把這個流程分成兩個階段,假設你最終的目標是找一個夠好的另一半來結婚。

第一個階段只交往不結婚(好像是廢話…),根據自己的異性/同性市場競爭優勢,來了解一下市場上擁有哪些條件的人是你喜歡、哪些你不喜歡的;並記住你在這個階段內看過最滿意的人擁有什麼特質。

等過了某個時間點後,具體來說就是過了設定期限的37%以後,就進入了第二階段。

從這天開始,你一旦遇到了比第一階段那個最好的人還要好,或者與他類似條件的人,你就要毫不猶豫的把他變成你的(可能這部分的問題更大…)。

這樣的規則並不能保證你一定找到最好的對象,但按照統計學與機率的方式,它是保證你能夠找到足夠好結婚對象的好辦法。

從機率的角度來出發,如果你看了不到37%的對象就開始找人結婚(好像某種強迫症),將來可能會後悔太早結婚了;

但如果你看了超過37%的對象才開始行動,將來可能後悔太晚結婚了(人生好難喔…)。

//

如果把實際的數字帶入剛剛的案例中,假設一個人從18歲開始找對象,設定目標是40歲前結婚,那麼他的兩個階段的分割點是26歲左右(看到這邊可能很多已經超過26歲的人突然覺得心驚膽戰,包括筆者…)

這樣最佳的擇偶策略就會變成,26歲之前是觀察期,只交往不結婚,但應該要記住交往的對象之中自己最喜歡哪一個、他有什麼樣的特質;

過了26歲之後是決策期,再結交的對象只要遇到比那個人還好或是差不多的對象時,就要手刀奔去戶政事務所辦登記。

//

可能被拒絕?50%為例

當然上面的例子有點過度簡化;如果再加入一些比較複雜的元素的話還能再做調整。

比如說上面37%原則是假設你向誰求婚,那個人馬上就會答應;但在現實中出了少數的高富帥、白富美以外,大部分人都沒有那麼神通廣大。

當主動權不在你手裡時,你向別人求婚有被拒絕的可能性(大多數情況),那麼分割點就要做相應的調整。

數學家提出殘酷的數據,當你每次被拒絕的機率是50%時,就要把分割點從37%變成25%,也就是說條件不好的人應該縮短觀察期(歧視肥宅…)。

仍從18歲開始算的話,過了23.5歲之後就要開始抓緊時機,看誰好就像誰求婚(什麼變態的舉動…);他要是同意你就達成了目標,他要是拒絕你就再看下一個(分秒必爭啊!)。

//

吃回頭草成功率?50%為例

還有一點,37%規則是假設無法回頭的條件下成立的;所以如果你的條件很好,雖然在第一階段錯過了一個人,過了一段時間回去找他,你們兩人還是有可能舊情復燃的話,觀察期就可以延長。

比如說,假如在觀察其內已經被你拒絕了的人,當你回去找他時,他還有50%的可能性會同意(怎麼感覺人家有點可憐…),這種情況就可以把觀察其從37%延長到61%,也就是觀察其可以延長到31.5歲左右。

//

「數學」作為一種抉擇策略

總結而論,條件好的人就要多等等,不需要急於決定;條件差的就趕緊行動,歲月催人老,光陰不等人。

雖然得出來的結論和一般的常識差不多,不過這麼數學化的把做決策的年齡有血淋淋地列出來,似乎有點殘酷啊…

用找結婚對象的例子只是為了搏君一笑,不過生活中許多案例還真的能套用而找出幫人決策的準則,例如找工作決定要去哪間公司就職,也是可以利用這樣的方式。

數學家利用演算法,嘗試幫我們在面對一個充滿不確定的世界、根本不知道命運會怎麼樣的情況下,提供一套大略可以依循的準則。

或許這不是理想的策略,但若找足夠多的人試驗夠多的次數後,以統計與機率學的方式來說,這可能的確是人們在做這種複雜決策時最佳的決策。

若喜歡我的文字,請不吝於幫我「拍手」鼓勵或分享文章給同樣有興趣的朋友~~你的支持是我持續筆耕的最大動力~

--

--

詣周
詣周

Written by 詣周

與其稱之為斜槓,更相信自己為「雜學」主義者;有點任性的做著每件事情,無關成敗,過程的享受本該就是目的本身.Still try to figure out how the dots will be connected in the future.合作邀約請洽qw25892001@gmail.com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