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FI/Crypto】應該存多少錢?-淺談大眾對於「救急基金」的狂熱

詣周
Feb 21, 2021

--

Save for a rainy day

Save for a rainy day:關於「救急基金」的二三事

每個人由於生長環境的不同,都會培養出不同的理財觀念;有的人風險偏好小,喜歡比較保守的理財項目如定存、保險等、而有的人則追求較高的報酬而承擔較大的風險,購買如證券、股票甚至是衍生性金融商品。

但唯有一項觀念,幾乎人人皆是一治的,那就是對於「救急基金」的執著: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設有一個「緊急時刻可以使用的現金部位」。

而恰似是約定成俗的概念一般,雖然沒有什麼確切的統計數據佐證,經由筆者訪問數人對於「救急基金」的觀念後,得到了以下的總結:

多數人都認為需要保有「3–6個月的生活花費」的救急基金,而存在的形式是要以變現性高的「現金\活存」為主 。

這樣的目的是為了預防生活中不可預期的警急情況,以防萬一真的發生意外,還有可以快速用來應對的現金流。

筆者過去也是屬於「需要保有救急基金」這派的人,但在聽完國外討論「FIRE」主題(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財務自由運動)的Podcast後,對於「救急基金的存在與否」有了不一樣的想法,因此產出了這篇文章。

文章的重點是想透過剖析「約定成俗的財務概念」,如救急基金,讓人們在進行財務決策時是依循著已經自己思考過的邏輯概念、而非約定成俗的習慣來做決策的;畢竟每件事情都有「機會成本」,乍看之下的沒有損失並不是真的沒有「錯過機會」。

回歸正題,關於上述「救急基金」約定成俗的概念,若就以「3–6個月的生活花費」與「現金/活存等高變現性的形式」來作為其主要概念的話;

這樣的「大眾習慣」就有兩個面向值得探討,第一個是「要準備多少的費用」以及第二個「要用什麼樣的形式準備」。

//

「救急基金」真的是多多益善?

多多益善?救急基金要多少才夠用?

有些人可能覺得「救急基金」越多越好,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什麼生活中的意外會突然降臨;況且都是以「現金/活存」等高變現性的形式儲存,也不太可能有什麼意外損失而造成這部分的資金有所虧損。

會有這樣的錯覺,是因為少考慮了「通貨膨脹」與「機會成本」的概念。

簡言之,「通貨膨脹」會讓手上以現金存在的資金長期來說購買力降低、越來越沒有價值,而「機會成本」則是這些以現金/活存形式存在的資金,本來可以變成報酬率更高的理財工具如股票、債券的損失。

因此「救急基金」越多越好是個錯誤的迷思,主要來自於「通貨膨脹」與「機會成本」的緣故。若能同意「救急基金」不是多多益善,那麼「多少」的問題就變得至關重要。

若以大眾一般來說的救急基金規模來看,「3–6個月的生活費用」由於的概念本身也已不可考,本篇文章決定從「根本」來分析救急基金、以回答出到底多少的資金是足夠的。

救急基金本身存在的目的,就在於「救急」:去應付生活中突發的狀況、突然需要用到錢的時刻。而要去衡量「應該準備多少資金」的問題,就要考慮到底有什麼樣的災難、生活中有什麼樣的緊急情況會突然需要3–6個月的生活費來支援?

簡單舉幾個例子好了,最讓人在生活中「意外措手不及」的緊急狀況可能有:自己或家人的「意外醫療」費用、突然的大筆支出如「房屋汽車的修繕」與做生意時的「生意週轉」資金。

後者可能跟大部分人的關係比較少,先不考慮;若針對「意外醫療」與「突然的房屋汽車修繕」這兩種情況來做論述。

首先,其實除了「救急基金」以外,人們仍有第一層守護,名為「保險」。

以全球名列前茅「愛買保險」的台灣人來說,每年繳交的許多保費其實都有針對這種「意外醫療」、「意外支出」等有一定金額的保障;因此就算是意外來臨時,多半也不會需要真的「全額」負擔這筆相對沈重的支出。

舉例來說,一般房屋或汽車這些貴重資產,都會有相應的保險;一但發生了什麼難以預料的天災人禍如火災、地震、車禍等等,保險基本上都能負擔一部分的費用;醫療的部分也是類似的道理,可以透過保險的給付來舒緩意外來臨時的壓力。因此實際上並不需要一大筆「現金」存在那邊為了這種情況而應急。

但若真的那麼不幸,沒有保險或是剛好遇到的意外不是保險擔保的範圍呢?是否太少的救急基金就無法面對這樣的情況緊急情況?

//

「救急基金」就應該滿滿的都是現金?善用「遞延支付」才是真聰明!

現金為王?善用「遞延支付」工具來作為「救急基金」的備案

延續上段所述,若真的遇到保險沒有擔保、或甚至根本沒有保險的情況呢?

筆者承認這樣的情況確實比較棘手、但「現金為主的救急基金」卻不一定是唯一的辦法;現代金融產品中許多東西都能夠解決這樣的問題,「遞延支付」如信用卡或貸款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若仔細分析思考,當「保險」沒有給付的情況發生時,有多少緊急情況是「當下馬上」就必須以「現金或類現金形式」來做支付的動作?

其實八成以上的情況,所謂的緊急可能是一週、或是一個月內的時間都是可以接受的範圍內,而這時變現一些既有的資產如投資中的股票、債券以外,信用卡甚至是貸款,都是可以做為「救急基金」的備案的。

舉例來說,當突然有了「醫療意外」而保險並沒有擔保,龐大的醫療費用需要被支付時該怎麼辦?除了可以用信用卡來遞延支付、帳單本身的分期付款來將需要「救急基金的金額」以時間來攤提、而不用一下子就需要準備一大筆馬上可以付現的金額。

信用卡、分期付款、甚至是銀行借貸等,這些「遞延支付」的工具都可以讓「救急基金」的金額控制在相對較小的範圍,而不是傳統概念中「3–6個月的生活零用金」。

//

解放資金的潛力、配置資金在「投資」而非「救急基金」

在時間可以拉長的情況中,將自己的其他資產如股票、債券或其他形式的資產變現來應付緊急的情況,同樣也能夠度過眼前的難關。

但這些投資並不被視為「救急基金」,而是其他平常更可以彈性運用來賺取超額報酬、增加資產的錢滾錢手段。

因為所謂的「急」其實不代表馬上、透過「遞延支付」的效果能將時間拉長,讓人有足夠充裕的時間來變現一些投資商品以應付緊急情況。

總結而論,筆者認為應該將「救急基金」的金額限縮在可能「1–2個月的生活必備金」甚至是更低、而形式上則要善用「保險」、「遞延支付工具」來應付生活中可能的緊急情況。

但這並不是在鼓勵大家減少儲蓄、及時行樂而將自己的資產都變成消費;而是將本來的「救急基金」變成是「投資」,將資金較大的比重放在錢滾錢的自動機器中,來快速累積自己的資產、賺取投資報酬上。

也就是說,當遇到類似突然失業等喪失自己「收入」來源時,問題的重點就不在「救急基金」有多少、而是原本有多少「總資產」及怎麼在時限內解決「沒有收入」的問題。

擁有一定金額的資產、只是將其中「救急基金」與「投資」比例上的分配,才是本篇文章討論的重點;但「總資產」有多少、該怎麼累積等,則會用其他的文章在做補充。

總結而論,將「救急基金」的比例降低、而「投資」的比例增高,一來抵抗「通貨膨脹」、避免昂貴的「機會成本」無形中喪失了許多機會,並善用「保險」、「遞延支付」來緩解各種生活中的緊急情況、爭取當意外發生時,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將這些「投資」轉換成「救急基金」,而不是一開始就讓大量的資金閒置、只以「現金形式的方式作為救急基金」。

//

但有人可能會問到,若將資金配置在「投資」而非「救急基金」,躺若真的緊急情況出現需要用錢時,正值是市場大跌;若現在將這些投資轉換成緊急基金的話,原本的費用會被砍半甚至是更多,那該怎麼辦呢?

針對這樣的問題,筆者總結三點來回應

  1. 你永遠都不知道市場什麼時候會跌,而為了不可預知的未來而白白放棄賺取長時間的報酬,也就是將資金閒置成救急基金而非投資,是很不理性的
  2. 就算真的市場大跌,可能因為將資金配置在投資、而非僅是現金的緊急基金,其實已經無形中賺取了部分報酬,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可能的虧損
  3. 也可以利用標的的選擇,如定存、債券等風險較低而變現能力較高的標的,來避免真的虧損到緊急基金的原始金額

所以總結而論,筆者還是會建議盡量「降低救急基金的金額比例」、而將其他的資產配置在「投資」上,來達成資產效率的最佳配置上。

最後想提醒一下,本文章所秉持的立場雖然為:「認為不需要準備過量的救急基金,且不一定需要全部為現金的形式」;

但這樣的前提假設是在於,個人的財務狀況健全的情況下;

健全的定義筆者在這裡粗略的概述,是指正常消費習慣、沒有負債或正常負債且能如期繳款、銀行信用良好、擁有穩定的現金流收入(正職或副業都行)及固定會將每月現金流部分轉為存款(建議至少是現金流的20%以上)。

唯有符合這樣的情況之下,筆者才會建議讀者思考並重新定義「救急基金」對於你來說的意義;

若是已經有健全的財務概念與狀態為基礎,實在不需要因為「約定成俗」的社會習慣而讓某部分資金資產白白錯過投資於市場成長的大好行情。

//

後記:基因原罪,使人追求「救急基金」所帶來的虛幻安全

其實人們對於「救急基金」的盲目追求,是源自於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恐懼;但若從生物發展的角度來說,「確保百分之百的安全性」同樣也是不理性的。

若觀察動物演化,會發覺演化位階較低的魚類、爬蟲類等的眼睛都是長在不同側的;而哺乳類鳥類則多半是在同一側。從風險的角度,可以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發展。

對低等動物來說,不同側的眼睛確保了視野能夠看到360度環繞,雖能夠確保對環境的視角無所遺漏,但卻無法深入觀察、僅能做到「看到」而已;而高等動物的視野則是在同一側,在放棄了看到全部的前提下、獲得了局部「深入觀察」的天賦。

「唯有放棄一部分的安全感,才能對事物有真正深刻的了解與體悟。」

在生物演化上的重要道理,在投資領域上一樣精闢:「追求百分之百的安全是不理性的」。

唯有承擔一定的風險,才能夠對事物有更深刻的觀察、更有效率的應用。

本文期待拆解大眾對於「救急基金」的迷思,而嘗試尋找更為理性、合理的資產配置方式;期待讀者從這樣的思想禁錮中解放後,能夠更為理性的去追求財務上的早日自由。

若喜歡我的文字,請不吝於幫我「拍手」鼓勵或分享文章給同樣有興趣的朋友~

若想要進一步的支持我的創作,也可以點選以下的連結來追蹤打賞

~你的支持是我持續筆耕的最大動力~

--

--

詣周
詣周

Written by 詣周

與其稱之為斜槓,更相信自己為「雜學」主義者;有點任性的做著每件事情,無關成敗,過程的享受本該就是目的本身.Still try to figure out how the dots will be connected in the future.合作邀約請洽qw25892001@gmail.com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