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幸福人生的秘訣是什麼?

詣周
7 min readJan 27, 2019

--

你覺得幸福人生的秘訣是什麼?

最近社群軟體上爆紅的「Ten year challenge」,主旨在於比對自己目前與十年前的照片,看看那些歲月在自己身上造成的效果是什麼。

照片是有形的東西,兩者一比較,大多數人都能夠一目了然地看出差異;但其他更無形的東西呢?

比如說,十年前與十年後,你完成了夢想嗎?當初年少輕狂時,信誓旦旦許下的諾言、滿懷的雄心壯志,到現在你有活出你想要的人生了嗎?這可能都是我們不敢去觸碰、內心中最脆弱的問題。

「你好久沒說夢想,說到眼睛發亮;不可一世的笑容,連我都被感動。我們說改變世界,卻被世界改變;記得你要我提醒,別改變太多。」——­《莫忘初衷》

以「破壞性創新」商學理論聞名於世、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卻認為這些我們不敢碰、不敢檢視的問題,才是真正決定人生是否幸福快樂的關鍵。

在《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中,他嘗試回答世界上最重要、可能對每個人來說也是最難的一個問題:「為什麼隨著人長大,我們會漸漸走上自己從未預期的生活道路上而越來越不幸褔?」

//

人生決策難有參考值

《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一書主要想幫助讀者回答人生不同面向中「抽象卻關鍵」的問題。

全書的宗旨環繞在建議並教導讀者該「如何做人命中關鍵決策」。什麼是決策?決策是「在面對不容易判斷優劣的幾個選項時做出正確的選擇」;Clayton Christensen認為決策有三個特質:

1. 不常有機會練習

2. 既有的經驗不一定適用

3. 大多數時候反饋很慢

因此在這樣的定義下,決策是那些會真的影響我們人生許多面向的困難決定,比如說大學科系選擇、工作職涯選擇與交往、結婚對象選擇等等。

但事實上,坊間教人「如何做人生決策」的成功學書籍早已多如牛毛,相較之下《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一書就如同滄海一粟。

但就筆者的觀點來說,坊間的成功學與本書的差異,就如同「有些人會直接給你魚,但有些人會給你釣竿教你如何釣魚」的區別。

與多數的成功學書籍不同,《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書中所採取的方式是以教導「理論」來幫助決策、甚至預測未來;因為只有你最知道自己的情況,作者先介紹「理論」,期望讀者學完後利用「理論」的框架套入自己的現狀而打破僵局。

//

職涯的三大關鍵問題

以書中談論「職涯」的主題來說,如同企業組織在建立自己的商業策略時一般,作者認為同樣的問題也是個人職涯中最關鍵的三大問題。

1. Priority: What’s most important to you in your career?

通常我們工作上最重視的關鍵因素,常和真正會使我們快樂的元素大相徑庭,因此作者以「雙因子理論」歸納出人在工作上被激勵的最關鍵因素。

這裡最特別的思維在於,作者指出人們心中對於工作的「喜歡」與「討厭」其實並不是相反的概念;屏除掉了工作中令你「討厭」的因素,比如說加薪、提升福利等等,並不會突然讓你從「討厭」變成「喜歡」這份工作,頂多就是從「討厭」變成「不討厭」而已,把對這份工作的厭惡感消除掉罷了!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常常會面對還算穩定工作卻仍有不滿意的感受,而有些人就算沒有支薪或是薪水很少仍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情、喜歡自己在做的事情。

//

2. Balancing plans with opportunities: How to balance between deliberate and emergent strategy?

曾有人說過成功屬於堅持到底者,一開始就把職涯計畫規劃好而自始至終嚴格執行;但也有人說成功屬於樂於嘗試、擁抱機會者,永遠保持彈性而隨機應變。到底孰是孰非?

作者提出,兩者區別的關鍵在於有沒有明確的目標。

若有明確的目標且喜歡自己現在的工作,則應該按部就班地執行計畫;若是沒有明確的目標,則應該嘗試擁抱各種機會。

但嘗試機會也不是沒有成本的,若是投入了很多心力最後才發覺所謂的「新機會」並不適合自己該怎麼辦呢?

作者這裡提出,應該用「發現導向規劃」或是更白話的「確認哪些假設必須為真」的方式來檢視每個眼前的機會。

這是種以先測的方式,找出「必須符合什麼樣的假設,我才能夠在工作上表現佳/感覺快樂」;並且事先透過事實來證明的確符合這些假設。

這是兩步驟的工作,先找出要成功背後隱含的假設為何,然後找出用最小成本測試這樣的假設是否為真的方法。

比如說是否要接受一份工作,該做的步驟就有兩塊:先找出要在這份工作上「成功」或「享受」的關鍵假設為何?然後用最小成本的方式來驗證這些假設。

舉例來說,必須符合什麼樣的假設,我才會在業務/市場開發的工作上表現良好並感到快樂?首先必須先仔細研究兩項工作的職責,業務是個需要大量和人接觸的工作、同時需要快速調整、隨機應變來符合不同客戶的期待,因此要喜歡這樣工作必須享受社交同時接受高度彈性、不穩定的工作型態.

確定假設後可以從自己的人格特質與過去曾經的相關經驗出發,看看有沒有經驗是證明自己擁有上述兩種特質;

若沒有相關的經驗,我能如何用最小的成本來「測試」、「驗證」自己是否擁有這樣相關的特質與能力?用「先測」的方式來模擬事物的可能結果,以確認眼前的機會是否值得自己投注資源來嘗試。

//

3. Allocating resources: How should we spend our time, money, and talent in a way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your intentions?

若缺少了心中長遠的資源配置計畫,我們很容易被忙碌的生活淹沒,而將寶貴的資源虛擲在最緊急卻不一定重要或是短期可以看見立即回報的事物上。

可能你最初的夢想是成為一個作家,但因為現實的考量你不得不先從就業市場較穩定的顧問、分析師工作開始做起;日復一日,你告訴自己這只是權衡之際,一但事業上了軌道以後你便會重拾自己當作家的夢想。

但工作的忙碌佔掉你所有的時間,連思考要寫什麼題目的經歷時間都沒有,更別說要真的提筆去執行。

這樣來說的話,雖然口頭上說自己的夢想是什麼,但在實際執行上、資源的配置上,根本就沒有在這樣的策略上注入資源,怎麼可能真的會成功呢?很多人可能都是這樣默默的放棄自己一開始的夢想,而漸漸得過且過的繼續過著日子。

必須要跳脫出日複一日的輪迴,從一個至高的角度來做資源規劃跟分配,就像企業每年要決定各項策略的預算一樣,人應該也要這樣的分配自己的時間資源,才能確保真正重要的「人生策略」不被淹沒在日常的瑣事之中。

//

拿掉工作、職涯發展,你還剩下什麼?

但人生的面向不是只有工作,家庭甚至到個人的自我實現,都是重要的課題。

延續前述中關於資源配置、價值選擇的議題;許多人口口聲聲說家庭、健康才是對自己最寶貴的事物,但常常在資源配置上卻完全背道而馳。

在事業上表現得越成功的人,其實越容易落人其中的陷阱。因為完成一個專案、談成一筆交易、解決一個問題等等工作上的成就是容易衡量而快速的,幾年甚至幾個月內就有可能完成一次循環;而連帶而來的獎賞如升遷、加薪等也是實質的。

但培養夫妻之間的關係、養出一個有成就的孩子、維繫與父母之間的感情等,卻可能要花上幾年甚至更就,回報也不像前者那麼容易被看見。

我們很容易受到誘惑,把該花在家庭上面、健康上面的時間,拿去投入在工作中;反正忽略一下親子關係,父母子女也都還是會在。

偷懶不運動,身體一樣還是能夠照常生活。的確,這些面向在被犧牲的當下都不會有什麼立即的反饋,但往往等到有所反應之時,卻已經難以挽回而來不及回頭了。

Clayton Christensen嘗試利用《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一書大聲疾呼、喚醒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暫停一下,去思考、回答並規劃一下生命中真正重要而關鍵的問題。

畢竟人生不過白駒過隙,所有人都該期望自己在人生終點時,能毫無遺憾的回顧一生;而正視這些「關鍵」問題的存在、檢視每個面向的價值與期望,正是達成美好人生的開始。

若喜歡我的文字,請不吝於幫我「拍手」鼓勵或分享文章給同樣有興趣的朋友~~你的支持是我持續筆耕的最大動力~

--

--

詣周
詣周

Written by 詣周

與其稱之為斜槓,更相信自己為「雜學」主義者;有點任性的做著每件事情,無關成敗,過程的享受本該就是目的本身.Still try to figure out how the dots will be connected in the future.合作邀約請洽qw25892001@gmail.com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