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探討人類未來」這看似千篇一律的大哉問主題上來說,《人類大命運》真的是一本很獨特的書籍;
它談的乍看之下是未來,卻是從人類緣起開始推演;他寫的是人類的發展,卻不同於過去以考古、人類或生物學演化的筆法,而是別出心裁的從哲學、社會學等抽象層次探討人類崛起的發展軌跡。
倘若以科普書的角度來審視,《人類大命運》並沒有真正扎實的特定領域「硬知識」,但卻試圖橫跨了各種不同學科所感興趣的「軟性」主題,包括人類生理演化的發展、大腦中自我意識與靈魂的探討、人類社會文化變遷的推動等等。
然而他在書中所涵蓋的範圍,前人早就多有著墨。
在生物學上,若純粹從理解人類生物面的演化差異,探討生物整體演化者有《第三種猩猩》;
而單純針對大腦剖析的探索則有《大腦演化人》中對於腦神經科學發展至今的謎題解答。
在探討歷史軌跡、各人種發展差異上有《槍砲病菌與鋼鐵》,其詳述了地理對於個地區發展差異所佔的重要性;
而在文明的社會變遷歷程中,《西方憑什麼》奠基在賈德戴蒙「地理發展說」的概念上,更鉅細靡遺的剖析了東西雙方的各時代演進差異,在短短幾百頁中囊括了人類發展的歷史。
//
因此從哪一個角度來說,《人類大命運》都真的很難超越這些前輩們所完成的經典,更何況忘想在一本書內探討這麼多不同的主題;但從某個角度來說,《人類大命運》的確辦到了前人所未及之事。
不像其他的書籍,《人類大命運》並不拘泥於單一問題鉅細靡遺的剖析,而是做出跨學科縱向層面的橫切;作者提出各領域的議題與探討,目的在於借用各領域的概念以推演未來思潮。
只有瞭解了過去各個學科中根深蒂固的思考邏輯,並清晰地將其脈絡具現化後,才能避免視野狹隘、被規制在單一領域的問題存在。
「在擁有錘子眼中的人來說,世界就是跟大釘子。」
作者正是因為其不拘泥於各學科之間傳統分野的成見,得魚忘筌,才能夠別出心裁的做出大膽預測未來社會理論的洞見。
//
從「互為主體的事實」狂想到「人文主義」的崩解
作者在書中提出,除了「主觀事實」與「客觀事實」以外,人類更創造了「互為主體」的第三種事實。
賈德戴蒙的《第三種猩猩》中認為,正是因為有了複雜的語言,人類才有別於其他的生物而躍升為萬物之首;
作者則更進一步分析,不是因為有了「語言」而讓人類成為萬物之靈,「語言」只是作為溝通的媒介,真正的關鍵影響在於「互為主體的事實」之想像能力。
舉例來說,過去各個文明發展中的「神話」,其實就是一種「互為主體的事實」;你相信、我相信,他也相信有神,而當有足夠的人對於同一件事夠相信時,並能以此「事實」為依歸進行大規模的協作,發揮「互為主體事實」的影響力;
例如古代法老就能奉太陽神之命,而驅動相信神的民眾們大規模合作完成金字塔建造的雄偉事蹟等。「互為主體的事實」令人能與不認識的陌生人無障礙的合作,動員並創造出驚人的成果;金錢、政府與現代資本主義下的企業,全都屬於「互為主體事實」下的產物。
//
而在不同的社會時代背景下,會有不同主流的「互為主體事實」,以推動人類的思想、生活方式的演進。
在採集時代的泛靈信仰、農業時代的有神論宗教到科學革命所促成的人文主義,皆是生活方式的改變促使了人們接納新的思想概念。
遠古的狩獵採集者只不過就是另一種動物;到了農民時,人以為自己是神所造萬物的頂峰;但再到了科學家時,則是要讓人類都演化升級為神。
然而,社會思潮的變遷不會就此停滯不前;正如過去的思維時時更迭,我們目前習以為常的各種自由、資本主義等各種「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將不會是永不改變的。
作者在書末的推論中提到,過去人類已經征服了饑荒、瘟疫和戰爭等看似無解的問題,而正朝向二十一世紀新議題-長生不死、幸福快樂、化身為神等邁進,類似概念終究是「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式思考。
但誰能保證在未來,人類的最大化福祉仍會是被列為第一考量呢?當人不在是社會的發展重點,人文主義時代下所關注的議題,是否也會隨之煙消雲散呢?
//
作者點出了一個預測:當二十一世紀這些以超越、而非維持基本要求為主的新議題達成時,最後可能創造出新的超人類種姓階級,進而砍斷了原本的人文主義根源。
超人類看待一般人,就會像是十九世紀歐洲人看待非洲人的情況;他們並不會關心以人為福祉主體思考的議題,因而會對人文主義所延伸出的問題棄若敝屣。
從思潮的層面來看,作者也提到:
「如果數據主義成功征服世界,人類會發生什麼事?一開始,數據主義可能會承諾『滿足這些人文主義願望』,而得以傳播。為了實現長生不死、幸福快樂、化身為神,我們就需要處理巨量的資料數據,而這遠遠超出人類大腦的能力,所以只能交給演算法了。」
「一旦權力從人類手中交給演算法,人文主義的宏大計畫就可能慘遭淘汰。只要我們放棄了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而贊成以資料為中心的世界觀,人類的健康和幸福看來也就不再那麼重要了。一旦萬物互聯網開始運作,人類就有可能從設計者降級為晶片、再降成資料數據,最後在資料數據的洪流中溶解分散,如同滾滾洪流中的一撮泥沙。」
//
加速時代下的驚慌失措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雙城記》的卷頭詞中這段話語,我想古往今來可能沒有比「現代」更能貼切地符合其描摹的情境。
我們都同意這是個加速世代,但「應該如何應對」卻是眾說紛紜;《人類大命運》的作者哈拉瑞做出了對未來的想像,但該怎麼應對卻乍看之下沒有確切地回答。
然而若分析全書脈絡,會發覺其精髓在於探討在歷史環境與背景下,宗教、科技甚至是不同的人文主義,為什麼會有那樣的發展,而彼此間的優勝劣敗又是源自於何處。
因此若順著此思維從作者的角度來思考該「如何因應加速時代未知的發展?」
得到的解答可能是如同查理蒙格般的哲學:「認真爬梳各領域理解世界的框架及其成因背景,並綜合組織成屬於自己理解世界的視野」吧!
畢竟誰都無法真正的預知未來,我們能做的只是盡量在決定性的風暴來臨前準備好自己。
若喜歡我的文字,請不吝於幫我「拍手」鼓勵或分享文章給同樣有興趣的朋友~~你的支持是我持續筆耕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