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影集】《Joker》-2 — — 「We are all just prisoners here, of our own devices…」
若要認真了解Joker角色的真諦,則不得不提他與Batman的善惡對立。就因為有了比較與對照,才讓Joker的腳色更加鮮明、代表的涵義更具體。
若要探究為什麼很多人總會把Batman跟Joker拿來比較,其實除了兩人角力的經典性外,最重要的是兩個角色有如銅板的正反兩面,不論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皆是極端。
就像《The Dark Knight》裡Joker自己提到的:「When an unstoppable force meets an immovable object…」;正是兩人對峙的寫照。
跟Batman一樣,Joker所代表的含意,已經從個人而昇華成為一種「信念」。若Batman是「正義」(Justice),則Joker代表的信念則是「混亂」(Chaos)。
//
《Joker》:執著於認同感的「半成品」
若比較《Joker》與《The Dark Knight》兩部電影中的同樣角色,除了同樣鮮明的個性、鮮豔的妝容與對於瘋狂的追求,其實能看出角色的蛻變歷程。
《The Dark Knight》中的Joker是「完全體」,已經完完全全蛻變成了「混亂」的象徵,對自身的存在價值與意義沒有一絲一毫的懷疑;不需要受到認同、也不在意世界的看法,一心一意的就是滿足心中的狂想。
簡言之,他沒有原則、也不在乎律法,想要做到的就是打破所有的框架、甚至所謂的人性。
相較之下,《Joker》中的角色是「半成品」,主要描述的是如何從平凡人Arthur逐漸魔化成混亂的象徵。
但其實電影中也看得出這樣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Joker並不是突然頓悟就再也沒有懷疑,透過電影時刻中不同的舞蹈,看得出他心境上的轉換。
從初次殺人後的擔心害怕、受到社會的懲罰與內心價值觀的譴責,到透過舞蹈接納自己殺人後毫不愧就、甚至有點自豪的病態而笑顏逐開。
但他那時還是受到很多社會框架的束縛。
例如他渴望成為夢想成為 Murray’s show上的貴賓,幻想自己曾與Murray近距離互動、最後夢想成真前甚至為了準備這一刻而為開場動作做了多次的練習;
在韋恩慈善晚會室外時,看到抗議的民眾以「小丑」之姿抗議時,也笑顏逐開的跟著揮舞著拳頭,因這在他心裡代表自己的行為被認同而受到鼓舞;
甚至最後近結尾時,看著鼓譟的群眾鼓勵他從警車上站起,享受著受到眾人認同與支持的力量,Joker隨著自己身體的節奏翩翩起舞、最後用自己的鮮血畫出了臉上大大的笑臉…
不同的場景都在暗示,這時的Joker仍擁有身而為人的眾多慾望;雖然擁抱了瘋狂的本質,但一些基本「社會建構」下的人性需求仍然存在,例如尋求認同感、尋求他人支持。
其實若仔細探究,Author(Joker本名)一直以來汲汲營營想要成為脫口秀主持人的夢想,除了仰慕偶像Murray外,又有多少是出自於母親的影響呢?
小名被母親取名為「Happy」,儘管他一點也不快樂;從小被灌輸自己的人生使命:「My mother always tells me to smile and put on a happy face. She told me I had a purpose: to bring laughter and joy to the world…」是他的人生?還是他母親替他規劃好的人生?
事實是,長期被忽略的他,總是渴望完成別人想要自己扮演的角色;盡力抹殺並壓抑自己的本質,生而為人時,他是沒有自我、不斷尋求認同與歸屬感的。
當墮落成魔後,他才發覺擁抱自己的「本質」,或許才是得到認可的關鍵;對於「認同感」的渴望,或許某程度也推了Author一把。
//
《The Dark Knight》:混亂代言人的「完全體」
但出現在《The Dark Knight》中Joker,已經完全蛻變成解構的「完全體」,忽視了一切建構下的法則;燒掉大筆贓款而蠻不在乎、從逼迫眾人揭露Batman面貌到瞬間轉換成追殺想要公開Batman身分者,沒有原則、無法預測。
如Joker在醫院中對Harvey的告白一般:「I’m like a dog chasing cars, I wouldn’t know what to do if I caught one! You know, I just do…things.」
Joker沒有計畫、沒有慾望也沒有原則,他追求的只是自己的本心,盡情地享受瘋癲帶給這虛偽社會的衝擊;
他鄙視計畫、不屑權謀,最擅長天外飛來一筆來破壞所有人預期中的計畫;用自己的方式告訴世界,嘗試去控制一切、追求穩定是多麼無趣而枉然的。
「You know what I’ve noticed? Nobody panics when things go “according to plan”. Even if the plan is horrifying!」
而打破常規、超出人們可以想像的預期,就是Joker最擅長也最愛的戲碼;用身體力行的瘋癲來揭露人類隱藏在文明、道德價值下的吃人本性,直到這搖搖欲墜的社會建構,如失去地基的大樓一般轟然倒下。
「Introduce a little anarchy. Upset the established order, and everything becomes chaos. I’m an agent of chaos…」
//
我們都只是命運捉弄下的玩物?Joker與「左派」
就筆者自己對Joker人物的解讀,他代表的象徵除了各種影視作品想傳達的「混亂」外,其實也有更深一層「左派」的含意。
這樣的論點乍看之下可能會讓人吃驚,但若仔細探究Joker行為背後的起源,都只是為了要證明每個人在「悲慘的一天」後,都會成為他的模樣;
看看高譚市引以為傲的白色騎士Harvey Dent,經歷了屬於自己的「悲慘一天」後,仍就墮落成為了惡名昭彰的「雙面人」。
所以,不論是誰,無關你的出生、背景、性格與智力,在發生糟糕的情況後,都有可能做出自己意想不到的舉動、成為自己再也不認識的陌生人。
因此沒有什麼「因為是什麼樣的人,所以會做出什麼樣的事」這種先天命定的事;一切結果,其實都不能將行為完全歸咎於個人。
「世界上並沒有壞人,只有很壞的情況」。
所以如「個人的成功與否都是自身努力的結果;所以優勝劣敗,會失敗只是因為不夠優秀。」這般自由主義的論點,在Joker所代表的涵義下,錯的荒謬。
人無法控制遭遇在自己身上的事;不論是悲慘的一天,或是連續幸運而最終使人成功的一切。成功有太多無法歸因的運氣因素,就如同失敗,兩者跟個人的關係都是少的可憐;我們只是像浮木一般,在名為「命運」的海流裡,不由自主的載浮載沉。
因此他荒誕、他不羈;瘋子般恣意的破壞所有秩序,直到人們認清所有一切本來就難以掌控。當你信誓旦旦覺得自己決不會成為喪盡天良的暴徒或不可理喻的瘋子時,只是不知道Joker經歷過了些什麼。
Joker留下來破壞軌跡,就跟難以預測的天災人禍結果一般,颱風、地震、戰爭、瘟疫,不同手段所造成的同樣結果;命運的多變本來就可能在下一秒奪走你的一切,因此是不是由一個畫著濃妝、手持炸藥的恐怖份子來主導,又真的有那麼大的差別嗎?
不論是<小丑>電影背景的警示、或是《The Dark Knight》中Joker瘋狂背後的深層意義,人們的不幸很多時候並非個人因素,因此也沒有理由只讓他們個人獨自承擔社會的醜陋;「左派」的真諦,隱含於此。
//
解構一切,才能真正掙脫
最後,就筆者自己的感受來說,不同故事中出現的Joker,其實談論的都是「解構」。
Joker的解構程度應該無需著墨,畢竟他是「混亂」的代名詞;這裡想談的是,為什麼我們某程度都會被他的瘋狂吸引?
筆者私自以為,就是因為他活得夠「解構」。
這就跟為什麼微醺的時候會讓人們覺得更開心?因為你終於有藉口脫下武裝自己的偽裝、不管社會的建構枷鎖,真真實實的暫時做一會兒自己。
不必在乎別人的感受、不避憂慮社會的觀感;因為大醉一場後,總是可以把一切都假裝推給酒醉;但其實你只是需要一個藉口,去活得更「解構」。
Joker不需要任何藉口,因為他已經凌駕於社會的所有教條之上;只有他,才是真正程度的自由。
驚訝於他的瘋狂之餘,或許我們心底都有點不可告人的羨慕感;過於壓抑的社會,每個人其實都期待放縱「本我」的時刻。
或許某程度上,我們都該活得像Joker。穿透虛偽、直指本心;痴狂而瘋癲的舉措,才能達成真正程度的隨心所欲。
「We are all just prisoners here, of our own devices.」
若喜歡我的文字,請不吝於幫我「拍手」鼓勵或分享文章給同樣有興趣的朋友~~你的支持是我持續筆耕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