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財富自由」的本質
大家都聽過「追求財富自由」是工作最終的目標,但到底什麼是「財富自由」?有沒有一個簡單清楚的定義?卻變成了眾說紛紜的難題。
財富自由,若按照維基百科上面的定義來說:「指你無需為生活開銷而努力為錢工作的狀態。簡單地說,你的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必須至少要等於或超過你的日常開支。如果進入這種狀態,我們就可以稱之為退休或其他各種名稱。」
但若更仔細的探究這個概念,「財富自由」中真正自由的並不是「財富」,而是那個總是為生活開銷汲汲營營、努力工作的你;更精準的來說,是你不用再出賣「時間」來換取「財富」。
所以真正「自由」的並不是財富,而是你;或是,是你的「時間」。
//
WHY:「財富自由」只是手段、「活出理想」才是真正課題
「我們要的自由本質並不是財富,財富僅是工具;真正要的自由,本質上是個人時間的自主權。」
因此重新定義過的「財富自由」,就變成了以下的模樣:「指某個人再也不用為了財富,而出賣自己的任何時間。」
請注意,不再為了「財富」而出賣自己的「時間」並不等於再也什麼事情都不做了;只是你不需要為了生活開銷而做。
你可以為了夢想、為了個人抱負,去嘗試那些你最想經歷、實踐你最狂野的夢想,這樣才真正有「活著」的感覺、這樣才是本質上真正的「自由」。
所以達到「財富自由」只是個起點,重點是不被人生的責任綁住後,你想要怎麼好好利用你的時間、實踐你的人生。
很多人搞錯了順序,以為「財富自由」就是終點;更甚者,根本不知道手段跟目的的差別。
「財富自由」從人生的角度而言僅僅是手段,是達成「解放時間」、真正活出自己不被拘束而想要的模樣,這些「最終目的」的手段。
//
所以先知道,你想要活成什麼模樣,才能更有效的執行「財富自由」的手段;畢竟如果目標的想像不夠具體、不夠強烈,就算有很好的執行方案,也會因為途中太苦、太累而容易放棄。
「知道自己不要什麼,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普遍是經驗、歷練不夠豐富人的執行障礙(包括筆者自己…);但若沒有清楚的想像,在真正的考驗來臨時,很容易屈服惰性而半途而廢。
所以「財富自由」的第一步,是認清真正解放的是「時間」而不是財富;第二步,則是盡量描繪一個鉅細靡遺的目標,你達成「財富自由」手段後想要如何生活的目標。
第三步,才是「怎麼達成財富自由」的手段執行。
//
HOW:三種關於「時間」vs「財富」的商業模式
那麼,關於「怎麼達成財富自由」的手段,到底實際上是什麼呢?
這裡想要借用李笑來對於個人「商業模式」的精闢剖析來作為切入:
大前提:所有人都在出售自己的時間以換取生活所需;「財富自由」的本質是「時間自由」。
延伸定義:所謂的個人商業模式,就是一個人出售自己時間的方式。
而這種出售時間的「商業模式」又可以分為三種:
把單位時間一次性的出售
把單位時間重複性的出售
購買他人的時間而出售
//
第一種模式:把單位時間一次性的出售
這基本上就是每個上班族的寫照;每天上下班打卡,把自己每天的8小時(或是很不幸的更多時間…)賣給公司、替其賣命,來換取金錢。
上述上班族的情況其實是比較好的;因為已經與公司簽訂了「長期合約」,可以把自己的時間「批發」的售出,把一年中115個法定假日以外的工作日每天8小時一口氣的打包賣出去。
有些打零工的人則也是屬於這種模式,但是是以「零售」的方式售出自己的時間;沒有賣出去的「時間」也不會形成庫存,就只會直接消失。
所以當沒有零工可打的日子里,那些「時間」就等於白白浪費而蒸發了;不能換成任何有意義的金錢。
「批發」雖然比「零售」好,但也只是更有效率地將時間一次性的售出;決定這種模式的成功與否就只能「拼命地將自己的單位時間售價提高。」
//
第二種模式:把單位時間重複性的出售
這種模式最簡單的代表就是作家與各種創作者,他們花了一次性的時間耗費精力與心神創作,並把作品結集成冊出版成書賣給讀者;
讀者不管購買了多少次書籍,作者所花費的時間都是只有創作時的「那段時間」;這樣就成為了「把單位時間重複性的出售」。
而影響這種模式的成功與否,就是「單位時間是否能夠大量地被重複性出售」;有點像軟體的成功模式,若能夠推出一個夠好的產品,則往後的邊際成本基本上是趨近於零的,也就讓獲利的可能性無限的上升。
//
第三種模式:購買他人的時間出售
創業和投資就屬於第三種模式;創業者雇用了員工(的時間),進行資源的再造或服務的創造,提供了消費者價值並扣除掉成本,剩餘的價值就是創業者的利潤。
投資者是直接出錢投資了創業者的事業,而以股份或其他形式擁有了事業的部分擁有權;可以在自己不參與的情況之下,「購買」創業者或創業者員工的時間而出售,賺取中間的價差。
這種模式成功的關鍵在於「對標的物的精準判斷」,也就是該選擇「什麼樣他人的時間來購買、出售並賺取中間的價差」;這也呼應了為什麼很多VC(Venture Capital,創投又稱為風險投資)在投資事業時最注重的是「創業者的素質」,再來才是「創業者所選擇的方向」。
//
待續:關於「時間」的商業模式精練
接下來會嘗試用三篇文章,對以上三種關於「時間」的商業模式做更近一步地剖析與介紹;
若簡單列出上面的重點,則能歸納出以下的結論:
第一種模式:把單位時間一次性的出售;關鍵在於「拼命地將自己的單位時間售價提高」。
第二種模式:把單位時間重複性的出售;關鍵在於「單位時間是否能夠大量地被重複性出售」。
第三種模式:購買他人的時間出售;關鍵在於「對標的物的精準判斷」。
其實真正想要快速達成財富自由,最好三種商業模式都能夠找出屬於自己的模式。
以筆者建議,找一份進入門檻高(保證自己的單位售價)且學習曲線強(有更多的機會透過能力來提高單位售價)的工作,最好同時可以碰到最新市場脈動與投資機會學習(培養對標的物的精準判斷)的,就是一份理想的工作。
而在閒暇之餘,又可以透過文字、影片或Podcast的呈現方式反芻自己在工作上的體悟,不論是關於該產業最新的市場看法或分析、亦或是投資機會的精煉與可能遭遇的危機等等;
一來可以作為「第二種模式」的嘗試試驗、二來又可以形成另一種循環加強「第一種模式」(透過寫作累積自己工作的專業性)與「第三種模式」(透過分析更明白自己投資的標地與其運作模式);可說是一箭雙鵰。
//
一開始,正職工作的選擇都是最重要的;這是人們「第一種模式」的開端。
就筆者自己的經驗來說,正職工作所接觸到的產業領域若能符合最新潮流、且跟金融趨勢(投資標的)又有緊密關聯即是最佳;
而各種職能都有自己不可多得的優勢:
業務可以在與客戶交流時理解市場脈動;行銷則能了解目前網路與社群中最熱烈討論的最新話題;
工程師能夠深入鑽研最新最佳的技術領域;而PM或分析師則是綜合前述能看到Top down的市場大趨勢與Bottom up底層使用者累積的各種回饋與方向。
這樣一來在正職工作的同時,雖然是用「第一種模式」將你的時間出售給公司與老闆,但也因為所學能夠增進「第三種模式」(投資)的判斷甚至是累積「第二種模式」的動能與靈感(創作分析題材),就變成了將你的時間同時出售了不是一次、不是兩次、而是三次!
懂的三重利用時間來增加自己籌碼的人,相較於連關於「時間」的商業模式都搞不清楚的人,彼此達成「財富自由」的可能性判若雲泥。
找出一種屬於自己的正回饋循環,讓自己不論在正職或閒暇之餘,皆能夠透過以上三種模式交替的增加自己「一/二/三種模式」的強度與廣度,才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達成自己的「時間自由」。
若喜歡我的文字,請不吝於幫我「拍手」鼓勵或分享文章給同樣有興趣的朋友~
若想要進一步的支持我的創作,也可以點選以下的連結來追蹤打賞
~你的支持是我持續筆耕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