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些讀者意見的反饋,想要在此澄清此篇文章的目的。
文章簡化了很多主張、也忽略了細部總統候選人提出的政見與過去的施政方針這些量化的硬性指標;
原因在於嘗試如此做的文章已經很多,有些也做得非常好,但這樣可能還是無法成為某些選民願意支持候選人的理由。
的確,菁英份子的嘴臉很討厭;高高在上覺得自己什麼都懂,拿一大堆令人喘不過氣的「事實、數據、主張」來合理化自己的邏輯。
但韓粉的存在,證明有時候選民在意的並不是這些。
因此此篇文章想要回歸基本,談談一些大方向的概念;希望透過簡化主張、濃縮重點,嘗試做最後一次的力挽狂瀾。
//
隨著總統大選進入倒數計時的白熱化階段,鋪天蓋地的選舉資訊充斥在各大版面;我知道相似的文字與論述大家可能都已經看過了無數次;
但仍想要不厭其煩地再次重述,藍綠兩邊提名出來的總統候選人,真的沒有一樣爛。
「藍營推出一個草包、綠營一臉菁英主義的嘴臉,兩邊根本半斤八兩!」
「反正誰上來當總統不都做的一樣爛?」
「我就是對政治無感啊,幹嘛一定要逼我作出選擇?」
但政治其實就如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你怎麼退出?」;有國家就有政治、有政治就會有無止盡的派系對立,身陷在其中的我們不論願不願意,早就永遠離不開這趟混水。
//
「藍綠陣營一樣爛?」關於專業性與選賢與能
「藍營推出一個草包、綠營一臉菁英主義的嘴臉,兩邊根本半斤八兩!」,這或許是許多不願表態支持政黨人民的第一個想法。
誠然,藍綠各有缺點、兩邊的支持者也都一樣,都有一些不是那麼令人喜歡的特質存在;而彼此的相互攻訐與內耗,結果也使的國家蒙受巨大資源的損失。
這裡想先岔開,談談另一種我們都曾經有過的經驗。相信不少讀者在工作上,都曾遇到那種你不喜歡、但其實工作能力很強,共識起來覺得可靠的人;
原因在於雖然性格上不合而當不成朋友、甚至覺得對方有點討人厭,但在「工作」就事論事的基礎上,對方是有能力把事情如期且品質妥當的完成的。
因為我們都知道,能與這樣的人共事與相處,不才是彰顯個人工作上的「專業」嗎?
//
選舉有一句諺語,叫「選賢與能」;翻譯成白話叫做「選拔賢德,將政事託付有能力的人。」先不論什麼叫做「賢德」,因為定義眾說紛紜;但「有能力的人」,在這裡指的是有處理總統政務上「能力的人」。
民法上會規定只有「年滿20歲以上的人」擁有行使總統投票權的權利,正是因為相信人們的社會成熟度已經達到可以理性地作出合理的決策。
而選出總統的標準,不是源自於「喜歡他與否」,而是看他「有沒有能力做好總統」職務,不也正是「社會成熟度」的理性展現呢?
//
美國第43任總統克林頓,在第二任總統期間爆發了陸文斯基醜聞案,總統當著全國人民的面前撒謊而後來被戳破,甚至面臨了彈劾案;在私德上,的確有所瑕疵,但他仍以65%民意支持率結束任期,創下了55年來二戰後美國總統離任最高支持率紀錄。
儘管對其個人私德有所懷疑,當時多數的美國人民仍以「是否能做好總統職務」作為選擇支持克林頓與否的支持標準。
在工作上我們能維持專業,屏棄個人喜好而與最適合的人共事;那麼當場景換到選擇「總統」時,我們是否也該嘗試用「能力與合適度」來成為選擇候選人的標準呢?
畢竟喜不喜歡一個人是感性判斷的領域,但是相信一個任有沒有能力做好事情卻是純然理性計算後的決策;以「理性」而非「感性」主導做出選擇總統的決定,不才是實踐公民投票權的真諦?
//
美國人民當初因為厭惡傳統政治人物的官僚,不論能力、合適度而選擇了川普;很多人說穿了是在用選票「懲罰」過去傳統的政治人物,但到頭來選舉的結果,到底真正懲罰了誰呢?
高雄人民也曾用同樣的邏輯趕走了長年盤踞高雄的綠營勢力,卻沒想到換來一個搞不清楚政事、幹了四個月左右就打算「高升」的市長;
因此若能以「能力與合適度」而非「喜歡與否」,是不是在政壇人物的選擇上能少走點冤枉路呢?
//
「誰當總統都很爛?」:維持主權獨立的完整
「反正誰上來當總統不都做的一樣爛?」這或許是許多人心中,選了幾次總統後失望的總結。
但若仔細分解,可以發現這個問題的兩個層面;
1. 總統是什麼?該負責什麼事情?
2. 是不是總統誰來做都一樣爛?要怎麼衡量做的怎麼樣?
一層一層的來拆解,首先就必須先瞭解人們時常掛在嘴邊「總統」的定義為何?又該負責什麼?
總統,根據定義是「中華民國總統是中華民國的國家元首,對外代表國家行使職權,對內則負政治上的最高責任」;所以簡單來說可以分對外(國際間)與對內(國內)。
不可否認國內的施政表現絕對是考慮總統人選的關鍵,但更不可忽視的是代表台灣這個國家在國際上發聲的力道與形象的維護。
//
施政上,每位總統可能都滿足了一些族群、得罪了一些族群,要一概而論誰做的好誰做的不好,難有簡單的結論。但在國際間的主權問題的堅持與維護,相較之下就較容易看出差異。
假設有一個簡單的量表,總統在國內與國際間的表現都以10分為滿分。不論國內施政表現的差異,每任總統施政的總體表現區間基本上都會落在1~9(排除極值最差的0和最好的10);
但在「維護國家主權在國際間的完整」上,堅持台灣主權獨立不可侵犯與曖昧不明的委曲求全,在主權獨立議題上,兩黨候選人的主張與表現就有明顯的區別。
筆者私自以為,「總統」很大的職權就是要維持台灣身為國家的獨立,在國際間挺指腰桿而爭取認同,否則怎麼能稱得上「對外代表國家行使職權」呢?
//
「政治無感幹嘛一定要選?」:不選擇終究也是一種選擇
「我就是對政治無感啊,幹嘛一定要逼我作出選擇?」或許這才是許多選民們,對一切大聲疾呼無動於衷的真正原因。
的確,其實做選擇是困難的;因為做出了選擇後,基於人們天性中「言行一致」的心理天性,會驅使人們想要為過去做出的選擇辯解與負責。
而台灣的政治人物實在是太容易讓人失望;為了避免未來總統當太爛時,週遭人責怪「當初都你腦殘選那XXX才害我們現在這麼慘!」,想要辯解卻又啞口無言而漲得臉紅脖子粗的窘境,我們許多人乾脆選擇誰都不選,維持一個「看似中立的選項」。
一來現在兩邊誰都不得罪,二來未來當總統不論是誰當選當太爛時,可以在旁冷笑講出「我早就跟你說不要選XXX了吧,看我多有先見之明」類似的話語而沾沾自喜。
//
然而正如柏拉圖在著作《理想國》提及:「拒絕參與政治的人,會被更糟糕的人統治。」
其實誰都不選,是一條比較簡單的路,也是一條失去參與歷史的路;若為了害怕後悔而永遠不去嘗試,得到的終究只會是默默的被社會忽視。
何況,不做出選擇,就等於讓出了表達聲音的權利,拱手讓人替你決定自己的未來,儘管那樣的未來未必如你所料。
「起初他們(德國納粹黨)追殺共產主義者,
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我不說話;
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
因為我不是猶太人,我不說話;
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
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我繼續不說話;
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
因為我不是天主教徒,我還是不說話;
最後,他們奔向我來,
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
後記 — — 該是「無祖國」商人的政治狂熱
筆者的背景出自最「假獨立」的商學院,也從來不認為自己會是個政治狂熱者;從小到大的教育都教我「莫管他人瓦上霜」、「商人無祖國」等等,從沒想到有一天居然會振筆疾書的鼓舞大家去投票去選舉。
但這次的選舉,真的事關重大;未來在歷史的回顧中,將會佔有不可抹滅的一席之地。
若將問題的格局放大、超出自身,我們今日的選擇,都是在決定熱愛的這塊土地,以及未來生活在其中的子子孫孫,何去何從的關鍵一步。
所以想請大家為自己、甚至為下一代的未來勇敢一次,挺身而出做出自己的選擇。作出決定,永遠都是艱難的;但只有透過行動,我們才能真正地為改變未來,創造一絲可能。
就算事後不如預期,我們也終究不會有遺憾。
若喜歡我的文字,請不吝於幫我「拍手」鼓勵或分享文章給同樣有興趣的朋友~~你的支持是我持續筆耕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