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如何練習寫作技巧?看看如何從三種文體開始培養

詣周
Feb 20, 2019

--

舉箸提筆總是諸多不便?何不嘗試這些寫作技巧?

大陸作家古典在得到App上的專欄曾有一篇文章名為《為什麼你應該馬上開始寫作》,其中提到:「寫作是把網狀的思考,用樹狀的結構、用線性的方式表達出來。如果說語言是一維的,那麼文字就是二維的;在文字上你有機會以一種二維的方式去觀察你的思維,從而獲得思想的升級。那所謂的深度,就是當你在線性前進的時候,別人已經在樹狀文字思考了。」

寫作是你影響力傳播最快的方式;寫作也是影響力放大效應百倍的方式。古典認為寫作有三種文體的劃分:

1. 「為自己而寫作」的文體:敘事裡的自由書寫、生涯裡的成就事件,都是以表達情感為主。

2. 「結構化自己想法」的文體:忠實的、結構化的反映事實。

3. 「以傳遞影響力為主」的文體:一種觀點和事實表達型的寫作。

本篇文章想要從筆者個人的經驗,談談該怎麼動筆嘗試撰寫以上三種的文體,同時推薦不同讀者適合從什麼樣的文體著手練習。

//

「為自己而寫作」:孕育好點子的搖籃

三種文體雖然沒有一定的進程階段標準,但就筆者個人寫作的經驗來說,第一種「為自己而寫作」的文體,最適合作為沒有什麼寫作經驗的新手入門的練習。

透過大量累積第一種「為自己而寫作」的文體,在沒有必須公布文章的壓力下,通常會讓人的心情放鬆許多,寫做出來的東西也最真誠、也最有可能成為好點子的來源。

這一階段要培養自己養成「動筆的習慣」,因為只是為了自己而寫,就算不成文章或前後不通順也沒關係,嘗試讓自己處在一個較沒有壓力的環境;

因為文章醒成了以後也不一定需要和別人分享,所以寫作時對文字的批判性比較弱,很多荒謬的點子得以被留下來,這些可能都是將來成為其他好文章的素材,但前提是你必須先允許乍看之下的「壞點子、蠢點子」存在。

但實際上操作應該怎麼做呢?累積第一種文體的實際應用方式,可以從「寫日記」開始,這是筆者個人非常推薦累積好點子的習慣。

這種練習的核心概念源自於《自由書寫術一書》(詳見拙作:《【寫作】下筆怎麼這麼難?或許你該從「洗腦」自己開始(概念篇)》),宗旨在於限時內(如15~20分鐘內)不間斷的持續書寫,先別急著批判自己的文字,而是用開會討論時brain storming的方式來看待。

提出一百個點子而非一個,強迫自己不要去追求量少的完美,而是嘗試從各種想法、角度來切入寫作的主題,多多益善。

//

「結構化自己想法」:工作專業中的教學相長

以「結構化自己想法」為主的第二種文體,可以說是在自媒體時代中最被廣為生產的文章。

因為人人都有工作上的專業,而做久了大多數人都能夠得到一些不為外人所知的體悟與感想,將這些「專業化」的想法忠實的記錄下來,久而久之也能夠讓自己成為特定領域的KOL(Key opinion leader)。

此種文體的特點在於忠於事實、方法的呈現,偶爾在加入作者一些自己的解讀與修正;瞄準的讀者通常是同樣對於該領域、產業有興趣的人,或是想要尋求特定問題答案者。

比如說著名的策略大師大前研一,他廣為人知的著作《企業參謀》一書,原先的草稿都是他在麥肯錫擔任管理顧問時所寫下的個人筆記。

一開始他只是結構化的把自己公司中這套「問題解決方法」的實際應用場景與修正方式加以記錄;而隨著日積月累,這些筆記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大前研一在處理客戶問題時的不二法寶。

正巧要如何精通「問題解決方法」是很多人想要加以了解的,大前研一便順應著市場需求將本來以「結構化自己想法」為主的《企業參謀》出版而一砲而紅。

筆者自己也會嘗試撰寫這種「結構化自己想法」為主的文章,重點是找出你平常已經時常在接觸、而累積出一些心得的方法論;

不一定需要擁有多麽獨到、新穎的見解,有時候光是把做事方法的「過程」本身記錄下來,就是一種貢獻。比如說筆者曾經就自己準備管理顧問case interview的心得而寫下的一文 — — 《想前進「管理顧問業」,該如何準備case interview?》即是第二種文體的一例。

對於繁忙的上班族來說,此種文體是最適合的部落格寫作開始。

一來記錄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像大前研一那樣整理自己在「問題解決方法」中的筆記,紀錄自己進步的同時也能淬煉出更精準的做事效率;

二來又能夠將這些資料分享給同樣遇到困境的讀者,在自媒體時代累積自己在網路上的發聲聲量,也為未來多角化的潛在發展投注更多可能。

//

「以傳遞影響力為主」:跨領域框架的混搭

第三種文體「以傳遞影響力為主」的文章正常來說是最難的,因為這種文章會要求作者提出「獨到的見解」。

每位作者產生自己見解的醞釀過程都不一樣。有些人可能天生批判力強,對於每件事情都有一些自己新穎的看法;也有些人則時透過在特定領域深耕已久,大量產出「結構化自己想法」的文體後而累積了自己銳利的眼光,加上一些修正的看法而傳遞影響力。

對筆者來說,我屬於另外一種。筆者屬於一方面時時審視自己文章的獨特性、另一方面借用跨領域框架來分析不同議題的人。

筆者過去不算是個有想法的人,但在每次下筆時都逼自己去思考「為什麼這篇文章非由我來寫不可」的問題,以期達到和其他千篇一律文章差異化的目的。

想要擁有自己的想法很難,通常是需要先千錘百鍊的吸收、理解各種不一樣的觀點後,才由可能孕育而出的。

對筆者來說,其實自己的想法也都不是什麼新觀點,但筆者所擅長的只是跨領域地將兩三個不同觀點與想法混搭,比如說用心理學解釋健身上惰性的困擾用演化學剖析人類日常行為與社會建構的發展等等。

以上的例子都是從自己喜歡的領域與事件開始,再透過不同學理、現象的混搭,來達成所謂「自己的觀點」。

這不是什麼創新,根據科學研究統計,很多領域中突破的理論發展,就是採用這種「跨學科」混搭的框架觀點,來突破既有理論的限制而發展創新的。

「世界再拿著錘子的人眼中,就是根釘子。」因此筆者一直期許自己能夠透過跨領域的學習,而避免掉盲人摸象的窘境。這樣的信念可能也某方面的讓筆者擁有了更多發展「觀點」的機會吧!

//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準備好加入自媒體的「戰國時代」了嗎?

總結而論,三種文體「為自己而寫作」、「結構化自己想法」與「以傳遞影響力為主」,筆者自己一路走來的經驗是先從「為自己而寫作」的文體訓練寫作的習慣與發展出好點子的方式;

再透過將工作所聞所見或平日關注有興趣的領域與第二種文體「結構化自己的想法」相結合,比如說透過記錄有興趣書籍的書摘與書評,而達到刻意練習寫作的效果。

而當累積夠多別人的想法以及自己的批註後,便可以開始發展第三種「以傳遞影響力為主」的文體。

當千錘百鍊並整合過許多人的想法之後,對於特定的主體熟悉者,照理來說此時已經能夠擁有自己的想法,便可透過寫作來傳遞自己的觀點、散發個人的影響力。

萬丈高樓平地起,寫作從來就不是什麼可以的一蹴可及的事情,就算有了熟練的文筆與精準地掌握讀者偏好,「爆紅」的情況也都只是偶一為之。

唯有從「今天」開始投資自己,沒錯,不是一月後一週後或明天開始,只有逼自己能夠真正的當下行動,漸漸掌握出屬於自己寫作的偏好與節奏,才有可能在這場自媒體興盛的「戰國時代」,找到自己對世界發聲的舞台。

若喜歡我的文字,請不吝於幫我「拍手」鼓勵或分享文章給同樣有興趣的朋友~

若想要進一步的支持我的創作,也可以點選以下的連結來追蹤打賞

~你的支持是我持續筆耕的最大動力~

--

--

詣周
詣周

Written by 詣周

與其稱之為斜槓,更相信自己為「雜學」主義者;有點任性的做著每件事情,無關成敗,過程的享受本該就是目的本身.Still try to figure out how the dots will be connected in the future.合作邀約請洽qw25892001@gmail.com

Respons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