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到底什麼構成了一本好書?3大一目了然的關鍵指標

好書到底該怎麼挑?

詣周
4 min readDec 17, 2018
一本好書到底該怎麼挑?

到底什麼構成了一本好書?

若要說我真的和什麼東西比較熟悉,大概就是書籍了吧?也不是說真的看了多少書,只是自己可能是少數幸運可以很早開始領略閱讀樂趣的人,而隨著長時間堅持下累積了一點東西吧!

而知道我喜歡看書的朋友常常會問到,「有什麼推薦的書籍?」「各領域私藏的書單是什麼?」等問題,我大多數時候也都是盡可能分享看到覺得很棒的書。

但其實每個人適合的東西本來就不同,看書得到的體悟與滿意度也就會因人而異。就像同樣一塊衣料有人覺得像棋盤、有人覺得像稿紙而肚子餓的人覺得像綠豆糕(誤XDD)。

這就讓我思考到一個問題,有沒有什麼樣的準則標準是能夠橫跨各個領域的,只要有達到就能夠被稱為是一本「好書」呢?符合這樣標準的書,就算評價有可能是兩極,但整體來說所有讀者都能夠同意是本發人深省、有影響力的書呢?

//

構成一本好書的3個標準

透過歸納法的篩選後,我得出對自己來說,構成一本好書的三大原則:

1. 有清楚明確的主題且通篇不離題

2. 符合邏輯的論述與脈絡而章節間環環相扣

3. 富有創見,獨樹一格

現代人的時間與注意力,被過多的爆炸資訊壓縮的非常有限,因此講重點就變成一個很重要的工作。

羅輯思維中的羅胖曾說過:「在寫書時需要好好思考一下,你真的有那麼多話想講、多到需要出成一本書來說明嗎?」

說穿了,書籍本該是作者與讀者溝通事情或概念的橋樑,因此檢驗「好溝通」的準則同樣也能用來檢驗「好書籍」。

以下就我得到的一些體悟做更細部的闡述與舉例。

第一,一本好書應該要有清楚的主題,開宗明義地告訴讀者這本書到底想要講什麼,讓讀者對書本有正確的期待

例如《見樹又見林》這本書就開門見山地說明了「是本幫助一般人認識社會學是什麼的書籍」。這樣避免了讀者花了老半天讀了好幾章節,才發覺書本要探討的事情根本跟他原本有興趣的主題毫無關聯。

//

第二,要有符合邏輯的論述與脈絡,章節之間的關係環環相扣,而不會每一章節都各自獨立,讓讀者閱讀時如墜五里霧中

例如《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就很順暢地先介紹了各個哲思學派對公平正義的想法,並後做出比較與結論,因此章節之間的脈絡就顯得十分明確。

//

第三,一本好書應該要有創見,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可以是提出一個新的觀念,並以科學案例或社會觀察來證實;亦可反駁一個既有的想法而提出全新獨到的見解;亦或是,不需要提出匠心獨運的觀點,但可針對一個存在已久的疑問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或實踐方向。

例如哈拉瑞的《人類大命運》在探討關於現代人類的主題時,並不拘泥於單一問題鉅細靡遺的剖析,而是做出跨學科縱向層面的橫切;作者提出各領域的議題與探討,目的在於借用各領域的概念以推演未來思潮。不是深耕單一領域,而是透過縱向整合進而昇華出新的概念想法。

//

去蕪存菁的三項準則

在文章最後結束之前再次回顧,好書的定義至少符合一至多項的標準:

1. 開門見山,有清楚明確的主題且通篇不離題

2. 符合邏輯的脈絡而章節間環環相扣,光看目錄就能一目瞭然

3. 富有創見,獨樹一格;可以是單一主題深耕,也可能是縱向領域整合

最重要的,一本好書應該是要讓讀者在看完書後,真的有帶走什麼;讓閱讀前後的個人能有人格價值、智慧的躍升。

上述對於好書的定義,有些人可能覺得太狹隘。有鑒於我閱讀的書籍較偏向一般科普或是商業類,因此上述的歸納中可能不涵括感性類的書以及多數類型的小說,這是想法中可能較有偏差謬誤的部分。

但只要能符合這樣的標準,通常就會成為我個人收藏的書籍或列入推薦的名單;希望透過這篇文章拋磚引玉,歡迎同樣愛讀書的朋友也不吝於分享自己選書的標準!

若喜歡我的文字,請不吝於幫我「拍手」鼓勵或分享文章給同樣有興趣的朋友~~你的支持是我持續筆耕的最大動力~

--

--

詣周
詣周

Written by 詣周

與其稱之為斜槓,更相信自己為「雜學」主義者;有點任性的做著每件事情,無關成敗,過程的享受本該就是目的本身.Still try to figure out how the dots will be connected in the future.合作邀約請洽qw25892001@gmail.com

No responses yet